室內隔音理工派:看懂 STC / NRC / Ln,w / △Lw 與 2021 樓板新制
明明都花了大錢做隔音,為什麼別人家裡安靜到可以聽見針掉在地上,你家卻連鄰居打噴嚏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其實大多數的問題不是出在「材料爛」,而是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對抗的是「空氣傳音」還是「結構傳音」?
方式對不對?劑量夠不夠?光用體感可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而你最需要的武器,其實都藏在 STC、NRC、Ln,w、△Lw 這四個看起來很專業的數字裡。
今天就讓我們把"科技玄學"以及"經驗談"通通放在旁邊,而用理工邏輯,把隔音這件事從頭到尾拆解給你看。
從物理學看隔音:大多數屋主要對抗的其實是「能量傳遞」
聲音的"真實面目",其實就是「空氣分子的震動能量」在空間裡傳播,而隔音工程的本質,就是透過任何方式,把這股能量「攔截、吸收、或消散掉」,別讓它跑到你耳朵裡。
而在日常生活中,這些聲音大致有兩條路可以跑進你家—
路線一:空氣傳音(Airborne Sound)
例如隔壁鄰居講電話、寵物叫聲、電視聲等,這些聲音會直接透過空氣震動傳到你身邊,而對付它們的關鍵是「質量+密封」,簡單來說就是玻璃越厚、牆越厚、越重、縫越少,隔音的效果就會越好。
路線二:結構傳音(Structure-borne Sound)
例如樓上小孩跑跳、拖椅子、關門碰撞、或是敲牆壁,這些聲音會透過建築結構震動直接傳下來,而非透過空氣,因此對付它們的關鍵是「切斷震動路徑」,在震動源頭就及時攔截,否則它就會沿著鋼筋混凝土一路傳到你家天花板與牆壁。
重點來了:大部分人做隔音都只處理「空氣傳音」(例如隔音棉、或換雙層窗),卻對「結構傳音」束手無策。這就是為什麼你花了十幾萬做隔音,樓上腳步聲還是照樣吵,因為你從根本上就搞錯了聲音的傳導路徑。
隔音界的四大天王指標:STC / NRC / Ln,w / △Lw
在正式開工前,專業的設計師會先確認你家的「類型」與「環境」,然後用這四個指標來挑選正確的材料與工法。
STC(Sound Transmission Class,隔音等級)
- 對付對象:空氣傳音(講話聲、音樂、電視)
- 數字意義:STC 值越高,牆壁/窗戶「擋住空氣音」的能力越強
- 實際體感:
- STC 25:隔壁講話內容聽得一清二楚(薄木板牆)
- STC 35:隔壁講話聽得到,但聽不清內容(一般輕隔間)
- STC 45:隔壁大聲講話才聽得到(雙層石膏板牆)
- STC 55:隔壁正常對話幾乎聽不到(飯店等級)
- STC 60+:幾乎完全安靜(錄音室等級)
NRC(Noise Reduction Coefficient,吸音係數)
- 對付對象:室內回音、餘音(不是隔音!)
- 數字意義:材料「吸收聲音能量」的比例(0.0–1.0)
- 實際應用:
- NRC 0.0 = 完全不吸音,聲音全反射(光滑水泥牆)
- NRC 0.5 = 吸收 50% 聲音(一般布簾)
- NRC 0.8–1.0 = 吸收 80%–100% 聲音(專業吸音棉、穿孔板)
- 常見誤解:很多人以為「貼滿吸音棉就能隔音」——錯!吸音只能讓室內聲音不回彈,但擋不住外面的聲音傳進來。就像在房間裡鋪地毯,走路不會回音,但擋不住樓下的狗叫聲。
Ln,w(樓板衝擊音指標)
- 對付對象:樓上腳步聲、拖椅子、掉東西
- 數字意義:樓板被敲擊時,樓下聽到的音量(分貝)
- 關鍵概念:數字越低越安靜(這跟 STC 相反,要特別注意!)
- 法規基準:
- Ln,w ≦ 58 dB = 台灣 2021 新制基本要求
- Ln,w ≦ 50 dB = 高品質住宅標準
- Ln,w ≦ 45 dB = 頂級安靜等級
△Lw(表面材衝擊音降低量)
- 對付對象:樓板衝擊音(搭配 Ln,w 使用)
- 數字意義:地板表面材料能「降低多少分貝」的衝擊音
- 實際應用:
- △Lw 17 dB = 法規最低要求(15cm 樓板)
- △Lw 20 dB = 法規要求(12cm 樓板)
- △Lw 25+ dB = 高效能隔音地板
- 重點:△Lw 不是絕對值,是「改善量」。意思是你家樓板原本 Ln,w 75 dB,鋪上 △Lw 20 dB 的地板後,會降到 Ln,w 55 dB。
2021 樓板新制小科普:為什麼突然開始管樓板?
你可能會好奇:「以前蓋房子都沒在管這個,為什麼 2021 年後突然這麼嚴格?」
答案很簡單:因為樓上樓下彼此吵到快要打起來了。
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調查,「樓板衝擊音」是集合住宅困擾度最高的噪音源——比隔壁唱歌、外面車聲還煩人。於是政府在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強制規定:所有新建的連棟住宅、集合住宅,分戶樓板必須符合 Ln,w ≦ 58 dB,或使用 △Lw ≧ 17 dB 的表面材。
這個法規雖然增加了建商的成本(每坪約增加數百元),但對某些住戶來說可以算是天大的好消息,至少以後買新房,就不用再被樓上小孩的跑跳聲折磨到失眠。
從輕度到重度:隔音改裝完全指南
上述理論講完了,現在讓我們直接跳脫專業名詞,直接進到下一步:我家到底應該怎麼做?
這個解決方案很大部分取決於你的「困擾程度」與「實際預算」,但也不用擔心,專業的設計公司絕對不會一上來就要你花大錢,我們會先把隔音需求分成三個等級,讓你能逐步依照自身需求,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預算僅提供參考,實際金額以現場狀況與施作內容為主)
Level 1|輕度困擾:偶爾聽到聲音,但不至於影響生活
適用情境:
- 偶爾聽到隔壁電視聲、樓上走路聲
- 只有晚上睡覺時會在意
- 預算有限,想先做基本防護
建議方案:
- 窗戶升級:換成雙層膠合玻璃(5mm+12A+5mm),可提升 STC 至 35–38
- 門縫處理:加裝門底氣密條(便宜又有效)
- 軟裝吸音:布簾、地毯、布沙發(提升 NRC,減少室內回音)
- 預算參考:2–5 萬元(單房)
效果預期:
- 隔壁講話聲降低 50–60%
- 外面車聲明顯變小
- 室內回音減少,講話不會「空空的」
Level 2|中度困擾:聲音明顯影響睡眠或工作
適用情境:
- 隔壁電視聲、小孩哭聲很清楚
- 樓上腳步聲頻繁,影響睡眠
- 需要在家工作或錄音
- 有一定預算,想一次做到位
建議方案:
對付空氣傳音(牆壁/窗戶)
- 牆面隔音工程:
- 原牆保留,往內做 6cm 輕鋼架 + 雙層石膏板 + 隔音棉
- 目標 STC 45–50(隔壁大聲講話才聽得到)
- 關鍵:石膏板要錯縫施工,不能對齊
- 窗戶全面升級:
- 換成 5+5 膠合玻璃 + 12A 中空 + 5+5 膠合玻璃
- 搭配氣密條、隔音窗框
- 目標 STC 40–45
對付結構傳音(樓板)
- 天花板浮動工程:
- 原天花板與新天花板之間用 彈性吊筋 隔開
- 內填高密度隔音棉(60K 以上)
- 降低樓上腳步聲約 15–20 dB
- 地板緩衝層(如果你是樓上住戶):
- 鋪設 △Lw 20+ dB 的隔音地墊 + 超耐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