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裝修小知識 > 裝潢知識小教室 > 室內隔音理工派:看懂 STC / NRC / Ln,w / △Lw 與 2021 樓板新制

裝修小知識Column

室內隔音理工派:看懂 STC / NRC / Ln,w / △Lw 與 2021 樓板新制

分享到

室內隔音理工派:看懂 STC / NRC / Ln,w / △Lw 與 2021 樓板新制

明明都花了大錢做隔音,為什麼別人家裡安靜到可以聽見針掉在地上,你家卻連鄰居打噴嚏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其實大多數的問題不是出在「材料爛」,而是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對抗的是「空氣傳音」還是「結構傳音」?

方式對不對?劑量夠不夠?光用體感可是無法真正解決問題,而你最需要的武器,其實都藏在 STC、NRC、Ln,w、△Lw 這四個看起來很專業的數字裡。

今天就讓我們把"科技玄學"以及"經驗談"通通放在旁邊,而用理工邏輯,把隔音這件事從頭到尾拆解給你看。


從物理學看隔音:大多數屋主要對抗的其實是「能量傳遞」

聲音的"真實面目",其實就是「空氣分子的震動能量」在空間裡傳播,而隔音工程的本質,就是透過任何方式,把這股能量「攔截、吸收、或消散掉」,別讓它跑到你耳朵裡。

而在日常生活中,這些聲音大致有兩條路可以跑進你家—

路線一:空氣傳音(Airborne Sound)

例如隔壁鄰居講電話、寵物叫聲、電視聲等,這些聲音會直接透過空氣震動傳到你身邊,而對付它們的關鍵是「質量+密封」,簡單來說就是玻璃越厚、牆越厚、越重、縫越少,隔音的效果就會越好。

路線二:結構傳音(Structure-borne Sound)

例如樓上小孩跑跳、拖椅子、關門碰撞、或是敲牆壁,這些聲音會透過建築結構震動直接傳下來,而非透過空氣,因此對付它們的關鍵是「切斷震動路徑」,在震動源頭就及時攔截,否則它就會沿著鋼筋混凝土一路傳到你家天花板與牆壁。

重點來了:大部分人做隔音都只處理「空氣傳音」(例如隔音棉、或換雙層窗),卻對「結構傳音」束手無策。這就是為什麼你花了十幾萬做隔音,樓上腳步聲還是照樣吵,因為你從根本上就搞錯了聲音的傳導路徑。


隔音界的四大天王指標:STC / NRC / Ln,w / △Lw

在正式開工前,專業的設計師會先確認你家的「類型」與「環境」,然後用這四個指標來挑選正確的材料與工法。

STC(Sound Transmission Class,隔音等級)

  • 對付對象:空氣傳音(講話聲、音樂、電視)
  • 數字意義:STC 值越高,牆壁/窗戶「擋住空氣音」的能力越強
  • 實際體感
    • STC 25:隔壁講話內容聽得一清二楚(薄木板牆)
    • STC 35:隔壁講話聽得到,但聽不清內容(一般輕隔間)
    • STC 45:隔壁大聲講話才聽得到(雙層石膏板牆)
    • STC 55:隔壁正常對話幾乎聽不到(飯店等級)
    • STC 60+:幾乎完全安靜(錄音室等級)

NRC(Noise Reduction Coefficient,吸音係數)

  • 對付對象:室內回音、餘音(不是隔音!)
  • 數字意義:材料「吸收聲音能量」的比例(0.0–1.0)
  • 實際應用
    • NRC 0.0 = 完全不吸音,聲音全反射(光滑水泥牆)
    • NRC 0.5 = 吸收 50% 聲音(一般布簾)
    • NRC 0.8–1.0 = 吸收 80%–100% 聲音(專業吸音棉、穿孔板)
  • 常見誤解:很多人以為「貼滿吸音棉就能隔音」——錯!吸音只能讓室內聲音不回彈,但擋不住外面的聲音傳進來。就像在房間裡鋪地毯,走路不會回音,但擋不住樓下的狗叫聲。

Ln,w(樓板衝擊音指標)

  • 對付對象:樓上腳步聲、拖椅子、掉東西
  • 數字意義:樓板被敲擊時,樓下聽到的音量(分貝)
  • 關鍵概念數字越低越安靜(這跟 STC 相反,要特別注意!)
  • 法規基準
    • Ln,w ≦ 58 dB = 台灣 2021 新制基本要求
    • Ln,w ≦ 50 dB = 高品質住宅標準
    • Ln,w ≦ 45 dB = 頂級安靜等級

△Lw(表面材衝擊音降低量)

  • 對付對象:樓板衝擊音(搭配 Ln,w 使用)
  • 數字意義:地板表面材料能「降低多少分貝」的衝擊音
  • 實際應用
    • △Lw 17 dB = 法規最低要求(15cm 樓板)
    • △Lw 20 dB = 法規要求(12cm 樓板)
    • △Lw 25+ dB = 高效能隔音地板
  • 重點:△Lw 不是絕對值,是「改善量」。意思是你家樓板原本 Ln,w 75 dB,鋪上 △Lw 20 dB 的地板後,會降到 Ln,w 55 dB。

2021 樓板新制小科普:為什麼突然開始管樓板?

你可能會好奇:「以前蓋房子都沒在管這個,為什麼 2021 年後突然這麼嚴格?」

答案很簡單:因為樓上樓下彼此吵到快要打起來了

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調查,「樓板衝擊音」是集合住宅困擾度最高的噪音源——比隔壁唱歌、外面車聲還煩人。於是政府在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強制規定:所有新建的連棟住宅、集合住宅,分戶樓板必須符合 Ln,w ≦ 58 dB,或使用 △Lw ≧ 17 dB 的表面材。

這個法規雖然增加了建商的成本(每坪約增加數百元),但對某些住戶來說可以算是天大的好消息,至少以後買新房,就不用再被樓上小孩的跑跳聲折磨到失眠。


從輕度到重度:隔音改裝完全指南

上述理論講完了,現在讓我們直接跳脫專業名詞,直接進到下一步:我家到底應該怎麼做?

這個解決方案很大部分取決於你的「困擾程度」與「實際預算」,但也不用擔心,專業的設計公司絕對不會一上來就要你花大錢,我們會先把隔音需求分成三個等級,讓你能逐步依照自身需求,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預算僅提供參考,實際金額以現場狀況與施作內容為主)

Level 1|輕度困擾:偶爾聽到聲音,但不至於影響生活

適用情境

  • 偶爾聽到隔壁電視聲、樓上走路聲
  • 只有晚上睡覺時會在意
  • 預算有限,想先做基本防護

建議方案

  1. 窗戶升級:換成雙層膠合玻璃(5mm+12A+5mm),可提升 STC 至 35–38
  2. 門縫處理:加裝門底氣密條(便宜又有效)
  3. 軟裝吸音:布簾、地毯、布沙發(提升 NRC,減少室內回音)
  4. 預算參考:2–5 萬元(單房)

效果預期

  • 隔壁講話聲降低 50–60%
  • 外面車聲明顯變小
  • 室內回音減少,講話不會「空空的」

Level 2|中度困擾:聲音明顯影響睡眠或工作

適用情境

  • 隔壁電視聲、小孩哭聲很清楚
  • 樓上腳步聲頻繁,影響睡眠
  • 需要在家工作或錄音
  • 有一定預算,想一次做到位

建議方案

對付空氣傳音(牆壁/窗戶)

  1. 牆面隔音工程
    • 原牆保留,往內做 6cm 輕鋼架 + 雙層石膏板 + 隔音棉
    • 目標 STC 45–50(隔壁大聲講話才聽得到)
    • 關鍵:石膏板要錯縫施工,不能對齊
  2. 窗戶全面升級
    • 換成 5+5 膠合玻璃 + 12A 中空 + 5+5 膠合玻璃
    • 搭配氣密條、隔音窗框
    • 目標 STC 40–45

對付結構傳音(樓板)

  1. 天花板浮動工程
    • 原天花板與新天花板之間用 彈性吊筋 隔開
    • 內填高密度隔音棉(60K 以上)
    • 降低樓上腳步聲約 15–20 dB
  2. 地板緩衝層(如果你是樓上住戶):
    • 鋪設 △Lw 20+ dB 的隔音地墊 + 超耐磨木
  • 避免讓樓下鄰居來敲門
  • 預算參考:15–40 萬元(依坪數與施工範圍)

    效果預期

  • 隔壁正常對話幾乎聽不到
  • 樓上腳步聲從「清楚」變成「隱約感覺」
  • 可以安心在家視訊會議、睡覺

Level 3|重度困擾:極度敏感或專業需求(錄音室/影音室)

適用情境

  • 對聲音極度敏感,一點聲音都不能接受
  • 需要專業錄音/混音/視聽環境
  • 預算充足,追求極致安靜

建議方案

終極隔音工程

  1. 房中房結構(Room in Room)
    • 整個房間與原建築結構完全脫離
    • 牆面:雙層輕鋼架 + 三層石膏板 + 高密度隔音棉
    • 目標 STC 60+(幾乎完全安靜)
  2. 浮動地板系統
    • 原地板上鋪 高阻尼隔音墊(s'≦15 MN/m³)
    • 澆灌 5–8cm 浮動混凝土層
    • 目標 Ln,w ≦ 45 dB(頂級安靜)
  3. 專業吸音設計
    • 牆面安裝寬頻吸音板(NRC 0.9+)
    • 天花板做擴散板,避免駐波
    • 針對特定頻率設計低頻陷阱

所有細節都要處理

  • 電源插座要用隔音背盒
  • 冷氣管線要加隔音消音箱
  • 門要換成隔音門(STC 45+)

預算參考:50–150 萬元以上(依坪數與規格)

效果預期

  • 隔壁裝潢施工都幾乎聽不到
  • 樓上蹦蹦跳跳完全無感
  • 室內可以進行專業錄音工作

隔音工程的五大地雷,小心千萬別踩到

從以往施做過的案子來看,有許多客戶都曾經花大錢做過隔音,但最終效果卻不如預期,而多數的客戶採到的都是以下這些大雷:

地雷 1:只做牆壁,忘記天花板與地板

❌ 聲音跟水一樣聰明,懂得繞路走!你把牆擋得再好,聲音還是會從天花板、地板、管線傳過來。

地雷 2:以為「吸音棉 = 隔音」

❌ 吸音棉嚴格上只能用來減少室內的回音,而擋不住外面的聲音,就像穿羽絨衣雖然能保暖,但依然擋不住風吹進來一樣。

地雷 3:材料用對,但「密封」沒做或爛尾

❌ 做隔音最怕莫名有「洞」跑出來,辛辛苦苦做好的隔音工程,都很有可能會被一個小縫毀掉整片牆的效果,因此在收尾檢查時,最好使用專業器材再檢測一次。

地雷 4:樓板隔音只做一半

❌ 很多人只鋪一層隔音墊就覺得可以達到預期效果,卻忘記上面應該還要再加「重量層」(混凝土或木地板),由於隔音墊大多是輕飄飄的海綿,若沒有重量壓住,效果會大打折扣。

地雷 5:自己 DIY 或找便宜工班

❌ 專業的隔音工程需要做到精確施工,不只石膏板要錯縫、吊筋要彈性、密封要確實,還要有專業的經驗與能力進行判斷與施作,若貪圖便宜或忽略掉一些重要的細節,那不論花再多錢可能都是白搭。


結語:好的隔音,其實是把專業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隔音其實不像裝潢,完工後你基本看不到華麗的視覺效果,但它卻影響你每天的睡眠、工作效率以及家庭和諧,這些才是你真正需要的生活品質。

對雅和設計來說,我們不只是單做一個「隔音」,更是要從屋主的生活習慣、與使用習慣出發,去設計一個真正安靜且又實用的生活空間。
不只給出專業的建議與判斷,更提供多種的解決方案讓屋主能有更多元的選擇來改善自家的活環境。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協助整合室內空氣品質(低甲醛建材)、照明設計(減少眼睛疲勞)、收納規劃(讓空間不雜亂),因為真正"好的設計"並不是越多越華麗越好,而是把所有細節都照顧好,讓屋主能真正享受到"設計"對"生活"帶來的便利。

如果你也想擺脫噪音困擾,打造真正安靜的家,歡迎透過 免費諮詢表單LINE 官方帳號 告訴我們你的需求。讓雅和用專業聲學設計 + 精準施工,幫你找回久違的安靜生活。

 

延伸閱讀

 


<內文參考資料>

  • 內政部《建築防音法規解說指引》:Ln,w ≤ 58 dB;15 cm 樓板△Lw ≥ 17 dB、12 cm 樓板△Lw ≥ 20 dB;適用範圍與豁免。 內政部網站

  • 內政部研究《降低建築樓板衝擊音設計之研究》:15 cm 裸板 Ln,w ≈ 75 dB 等資料。 內政部網站

  • 內政部營建署函釋(法令適用日 2021/1/1 起之建照)。 uract.nlma.gov.tw

  • STC 體感對照與定義。 Acoustical Surfaces+1

  • NRC 定義與範圍。 audimute.com+1

  • 玻璃/窗 STC 技術資料:5/12/5 IGU 約 STC 33;整窗受窗框影響甚大;達 35–40 需不等厚/夾膠等配置。 National Glass+2Cardinal Glass Industries+2

  • 懸吊/浮置天花對衝擊音的改善幅度(重樓板多為個位數 dB;高規抗振系統與特定頻帶可更大,但條件限定)。 MDPI+4Dega Akustik+4BOSS Acoustics+4

 

#隔間 #磚頭 #門縫 #天花板 #地板 #臥室
TOP